好的,您提出的“深圳水土保持监测扎实推进预防保护”精准地概括了深圳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从“事后治理”转向“事前预警”、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的核心策略。这标志着深圳的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以数据驱动、精准施策的智慧化管理新阶段。
以下是深圳如何通过扎实的监测来推进预防保护的详细解读:
一、核心理念: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深圳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开发强度高,降雨充沛且集中,水土流失的潜在风险大。传统的“先破坏后治理”模式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因此,深圳将监测作为“预防保护”的眼睛和大脑,旨在:
早期识别风险:在水土流失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就及时发现隐患。
精准评估状况:客观量化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驱动主动干预:根据监测数据,及时预警并指导责任单位采取防护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监测体系的构建:打造“天、地、空”一体化感知网络
深圳综合利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张全覆盖、立体化的动态监测网络。
“天”——遥感卫星(RS)宏观扫描
应用:利用多光谱、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定期(如每季度或每月)对全市域进行扫描。
作用:宏观识别大范围的裸露地表、植被覆盖变化情况。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可以快速锁定“图斑”变化区域,初步判断可能存在水土流失风险的扰动地块,实现“大海捞针”,提高监管效率。
“空”——无人机(UAV)精准核查
应用:对于卫星发现的变化图斑、重点监管项目、地形复杂区域,无人机进行近距离、高精度的航拍和巡查。
作用:精准核实。无人机可以获取厘米级精度的正射影像和三维模型,准确判断裸露面积、土方堆放、排水设施、边坡状况等细节,确认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或水土流失隐患,固定证据。
“地”——传感器与人工实地监测
应用:在重点工程项目、敏感区域布设在线监测设备,如自动雨量计、视频监控、泥沙传感器、径流收集器等。
作用:实时感知。这些设备可以7x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降雨强度、地表径流量、泥沙含量等关键指标,一旦数据超过阈值,系统自动报警。同时,监管人员也会进行定期或突击的现场检查,与自动化设备形成互补。
三、如何扎实推进“预防保护”
监测本身不是目的,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管理行动,才能真正实现“预防保护”。
风险预警与提前布防
监测系统与气象部门数据联动,在强降雨预报发布前,向所有在建项目的责任单位发送预警信息,提醒其提前对裸露土方进行覆盖、加固排水设施、检查边坡稳定性。这是一种基于预测的“事前预防”。
过程管控与即时干预
通过视频监控或无人机巡查,发现某个工地存在排水沟堵塞、沉沙池淤满等问题,监管平台会立即向项目负责人发送整改通知,要求其在降雨来临前或问题扩大前完成整改。这是一种基于实时监测的“事中干预”。
精准执法与信用惩戒
监测数据(如图片、视频、遥感对比图)成为执法的铁证。对于造成水土流失违法事实清晰的项目,依法进行处罚。同时,将不良行为纳入企业信用体系,提高违法成本,倒逼企业自觉履行水土保持责任,这是一种“制度预防”。
效果评估与优化方案
通过对不同项目、不同技术措施(如哪种复绿方式效果好、哪种排水设施效率高)的长期监测,积累大数据,为优化水土保持设计方案、完善技术标准提供科学支撑,从源头上提升未来项目的防护水平,这是一种“技术性预防”。
四、实践成效与未来方向
成效:这种扎实的监测体系使得深圳的水土保持监管变得更加主动、精准、高效。大量水土流失隐患被及时发现和消除,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城市的“蓝天净土”,尤其是在汛期保障了城市安全和河流水质。
未来方向:
智慧化升级:进一步融合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识别、智能分析和预测预警,打造“智慧水保”平台。
全域一体化:将生产建设项目监测与自然水土流失监测、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更深入地结合,形成全域全要素的监测管理大格局。
公众参与:探索通过平台向公众开放部分监测信息,鼓励公众监督举报,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