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为应对开发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挑战,所采取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技术方案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以下是深圳如何将水土保持全面融入“生态之城”建设的详细解读:
一、理念先行: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规划”的范式转变
深圳的核心经验在于,将水土保持从项目开发的“附属环节”和“末端治理”,提升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要素和先行指导原则。
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时,提前识别生态敏感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从源头上规避和减少对山体、水系的破坏。
“海绵城市”理念的有机整合:将水土保持措施与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紧密结合。水土保持不再是单纯地“固土”,而是转变为“蓄水、净水、优水”的生态过程,共同构建城市的“绿色海绵体”。
生态价值与城市价值的统一:认识到良好的水土保持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进而带动周边土地价值和生活品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技术创新:打造高标准、智能化、近自然的工程体系
深圳在水土保持技术上不断探索,形成了适合高密度超大城市的技术体系。
高标准设计:针对深圳降雨强度大、土壤易冲刷的特点,采用高于国家标准的本地设计规范。例如,对边坡支护、排水系统、沉沙设施等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在大型建设项目中,广泛应用BIM技术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的三维可视化设计和模拟,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冲突,优化方案,实现精准施工和高效管理。
生态化与景观化技术:
柔性支护:大量采用生态袋、格宾网、植生卷材等柔性材料替代硬质混凝土护坡,既稳固边坡,又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
复绿技术:广泛应用喷播绿化、生态植生毯等快速复绿技术,尤其在裸露边坡和施工便道区域,力求“土不见天”,快速恢复生态。
雨水花园与下凹式绿地:将水土保持设施(如沉沙池、排水沟)与景观化的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结合,使其成为点缀城市的风景线。
三、管理创新:构建全链条、全覆盖、全社会的监管体系
“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地:严格要求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水务、规划、住建等部门联动,形成强有力的监管闭环。
数字化智慧监管: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动态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控全市范围的在建工地,自动识别裸露地表和潜在水土流失风险点,实现非现场精准执法。
信用体系约束:将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责任的情况纳入深圳市社会信用体系。对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企业进行失信惩戒,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简化审批与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区域评估等方式简化部分项目审批流程,但将管理重心后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和完工后的验收核查,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四、融合实践:水土保持在生态之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与公园城市建设融合:深圳众多的市政公园、郊野公园(如塘朗山、梧桐山)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水土保持综合体。其绿化植被、登山径的生态化设计、雨水收集系统都有效涵养了水源,防止了水土流失。
与河流流域治理融合:在茅洲河、深圳河等流域的综合整治中,水土保持是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河道两岸的生态护坡、滨水湿地修复、流域内裸露地的复绿等,从源头减少了入河泥沙,改善了水质,恢复了河流生态。
与绿色建筑和社区融合:鼓励新建建筑和社区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透水铺装、雨水回收利用等措施,这些本身就是微观尺度的水土保持实践,共同构成了城市“海绵体”的细胞单元。
与地质灾害防治融合:深圳多山,汛期易发滑坡、泥石流。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对危险边坡的治理和生态加固,直接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屏障。
总结与展望
深圳的实践表明,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之城”建设的基石和脉络。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专业的工程领域,而是:
一种城市发展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
一种系统方法论:需要跨领域、跨部门、全周期的协同合作。
一种技术集成应用:融合了生态、工程、数字、景观等多种技术。
未来,深圳可以进一步探索:
碳中和目标下的水土保持:量化水土保持带来的碳汇增量。
生物多样性提升:使水土保持设施成为城市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态廊道。
公众参与机制:让市民更直观地了解和参与水土保持,共同守护城市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