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过选育“沪苏1号”等草鱼新品种、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及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提升了草鱼苗种质量与养殖效益,为水产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草鱼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上海海洋大学联合苏州市申航生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以长江水系野生草鱼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家系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法,成功培育出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的优势,池塘养殖1龄、2龄鱼体重均比长江水系草鱼未选育后代提高20%左右。目前,“沪苏1号”已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内各个示范点及长三角周围各省份进行了示范养殖,其中在江苏、安徽、江西、广东、河北等省份养殖较多,普遍反映良好。
二、草鱼苗种健康培育技术的应用
上海在水产养殖领域推广了草鱼苗种健康培育技术,该技术涵盖池塘建设、水质调控、饲料投喂及病害防控等关键环节:
池塘建设:培育池面积以5亩左右为宜,池深2米~2.5米,池形东西走向,环境安静,四周无高大树木及建筑物,便于渔池采光、通风。池岸整齐,堤坝牢固,池底平坦,保持淤泥10厘米~20厘米深,土质为壤土或沙壤土,池塘保水保肥性好,便于拉网操作。池塘水源稳定可靠,进排水方便,电力、排灌机械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水质调控:依据鱼体生长阶段动态调整水深与透明度,通过定期注水、施用微生物制剂维持水体环境稳定。例如,鱼苗入塘时池水深度0.7米~0.8米左右,培育7天~15天时增加至1米,培育20天~30天时增加至1.2米,以此类推,进入秋冬季池水深度控制在1.8米~2米左右。
饲料投喂:注重营养配比与适口性,结合青饲料与配合饲料分阶段调整蛋白含量与投饵量,以满足草鱼不同生长期需求。如体长5厘米前,饲料中蛋白含量要达到40%~45%;体长6厘米~7厘米时,饲料中蛋白可降至35%~30%;体长10厘米后,饲料蛋白可降至28%~25%。
病害防控:遵循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结合原则,通过控制饲料新鲜度、定期消毒水体及投喂药饵等方式减少病害风险。
三、生态养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在水产养殖中积极探索生态养殖模式,如“鱼菜共生”模式。以宁夏隆德县为例,其将剡坪水库承包给隆德县民安农产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水产养殖,构建起“鱼菜共生”的种养模式。水库为周边蔬菜种植提供充足灌溉,水产养殖排放物反哺农田,为农作物提供天然养分,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同时,草鱼能有效控制水草生长,提升水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助力水域生态平衡。
四、养殖效益的提升与推广前景
“沪苏1号”等草鱼新品种的推广,显著提升了草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据预测,2025年“沪苏1号”在全国覆盖率可达到30%以上,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草鱼产量可增产33万吨以上。此外,上海在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病害防治、水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