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头控制:减少甲醛释放的“根本之道”
1. 装修材料严格筛选
板材:优先选择E0级(≤0.05mg/m³)或ENF级(≤0.025mg/m³)人造板,避免使用密度板、颗粒板等胶水用量大的材料。实木家具需确认是否为全实木(部分实木家具可能使用指接板或贴皮,仍含胶水)。
胶水:选择MDI胶(无醛胶)或低甲醛胶水,避免使用脲醛胶(尿素+甲醛)。
涂料:选用水性漆、硅藻泥或低VOC乳胶漆,认准“十环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软装:窗帘、地毯等织物购买后先清洗再使用,去除染色剂、防皱剂中的甲醛;避免使用廉价塑料制品(如PVC桌布、地垫)。
2. 简化装修设计
减少复杂造型(如木工、软包背景墙),降低胶粘剂使用量。
避免过度装修,例如全屋定制柜体可能增加板材用量,导致甲醛累积。
3. 新家具处理
新购家具(尤其是板式家具)可先放置在通风处1-2周,或用湿抹布擦拭表面(甲醛易溶于水),加速初期释放。
床垫选择弹簧床垫或天然乳胶床垫,避免棕垫(若使用胶水粘合,可能含大量甲醛)。
二、过程阻断: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的“关键手段”
1. 强制通风法
日常通风:每天开窗2次,每次30分钟以上,形成对流;使用工业风扇加速空气流动,尤其针对家具密集区域(如卧室、书房)。
高温高湿促释放:
夏季:直接开窗通风,利用高温加速甲醛释放。
冬季:关闭门窗,开启暖气或空调制热至25℃以上,保持2-3天后再通风,重复2-3次(俗称“闷放法”)。
注意事项:通风时需打开所有柜门、抽屉,确保甲醛从隐蔽处释放;雨季或雾霾天可搭配空气净化器使用。
2. 活性炭吸附
适用场景:衣柜、抽屉、床底等密闭小空间。
选择标准:碘值高的椰壳活性炭(吸附能力强),避免使用竹炭(吸附容量小)。
使用技巧:每1-2周更换一次活性炭,或将其暴晒后重复使用(但暴晒仅能恢复部分吸附能力,建议定期更换)。
3. 空气净化器辅助
选择要点:
CADR值:甲醛CADR≥300m³/h(适合30-50㎡房间)。
CCM值:达F4级(滤网寿命长)。
分解技术:优先选择具备光触媒、活性锰分解功能的机型,避免单纯吸附型(可能饱和后二次释放)。
使用场景:雨季、雾霾天等无法开窗时,或夜间睡眠时持续净化空气。
4. 新风系统
原理:通过管道将室外空气过滤后送入室内,同时排出污浊空气,实现24小时通风。
适用场景:装修时预埋管道(后期加装成本高),或选择壁挂式新风机(安装灵活)。
优势:无需开窗即可通风,避免灰尘、噪音干扰,适合雾霾严重或临街住宅。
三、长期监测:避免甲醛反弹的“安全保障”
1. 检测时机
装修后:入住前检测甲醛浓度,确保≤0.08mg/m³(儿童房、孕妇房≤0.05mg/m³)。
入住后:夏季高温后、添加新家具后、冬季供暖后定期检测。
特殊情况:若家人出现眼睛刺痛、喉咙不适等症状,需立即检测。